如果不是从他嘴里说出来,怕是没人相信,眼下风头最盛的李唐王朝,在关中之地居然会为兵力不足而头疼。
要知道从李渊起兵开始,给人的感觉就是一力降十会,兵多将广财雄势大,以排山倒海的威势砸下来,管你是谁都得粉身碎骨。
也正是有着这种气魄和势头,保证了唐军始终掌握着大势。
就算是偶尔有挫折,最终都能过去。
那些想要和李渊作对的军将,就算打了胜仗,也不敢生出轻慢之心。
因为知道这不过是侥幸,以实力论肯定是自己不行,打下去总归是败。
所以往往就是哪怕赢了也要想方法主动求和甚至投降,就是怕了李家的体量优势。
如果说李家没有兵的消息传出去,恐怕整个帝国都会因此而动摇。
就算不至于分崩,那些原本被李家威风吓住而归顺的诸侯,也难免会生出异志,不知道又会有何等的变数。
所以裴寂这话也只有此时此地敢说,更是只敢对徐乐一人说起,换个旁人在他都不会讲。
“大唐虽然兵多将广,但是天下未定刀兵纷扰,用人的地方自然更多。
各地城池驻守且不说,光是讨贼、开疆,这就要占去大半兵力。
所余者就是那么多兵马,折损一多仓促间便难以补足。
如果是些许小贼倒是不算什么,可偏偏这次的对手是刘武周加上执必部,全力搏杀尚嫌不足,就更没有余力分兵他处。
况且王行本也不是无能之辈,军中能与他争胜负者寥寥无几。
几次征讨非但没能擒拿王行本,反倒是让他的名声更胜以往,不少贼寇纷纷投奔。
如今他手下兵马足有数千,羽翼已成难以剪除。
这时候就得慎重行事,如果再让他胜几仗,那蒲坂守军怕是连与他交战的胆量都没了。”
徐乐一听便明白了,不是说大唐如今拿不出足以征讨王行本的部队,而是李渊在接连失败之后被打没了胆子。
他前面走的太顺,如今屡次受挫,心气有点顺不过来。
败给刘武周、突厥人都还说得过去,输给王行本这么个军将,未免让他觉得面皮扫地。
偏偏王行本还越打越强,从一股叛军逐渐成了气候。
这时候如果再讨伐他,就得动用万人以上的部队。
如果这种规模的兵马打了败仗,李渊的面子就要被剥个干净,再想翻身就难了。
更重要的是,如果王行本真的可以消灭上万唐军,那么关中其他人的心思就难猜,到时候谁知道会不会出第二第三个王行本?
是以李渊眼下倒不是没有兵,而是不敢派兵。
他必须把兵马抓在手里,震慑关中各处,免得其他人有样学样。
可是这样做最多是保持局面不恶化,没办法改善局面。
这种僵持状态对于正面守军还没什么,可是足以要了蒲坂守军的命。
要知道他们可是正面有挟新胜之威的刘武周大军主力,背后还有个突然反水越战越强的王行本。
腹背受敌之下,就算有黄河屏障,军心也难免动摇。
这时候稍微有点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不可测的后果。
这就是最大的危险所在。
要知道李唐当然自河东入关中,就是攻下蒲坂后一路畅通无阻。
如果刘武周有样学样,也打通了蒲坂渡,黄河防线就被他攻破。
到时候突厥的铁骑就可以滚滚而下席卷关中荡涤中原,汉家噩梦就会重演!这才是最为危险的后果。
徐乐万没想到局势居然坏到这种地步,如果说之前只是担心河东收不回来,对于李渊面上有伤,也不利于关中后方的话。
现在的情况就是,不是担心河东收不收的回来,而是要担心关中是否守得住。
这或许就是乱世的真正底色,瞬息之间攻守易势,原本虎踞关中眼看就要一统天下的大唐,居然这么快就陷入被动防守,甚至随时可能一败涂地的地步。
所以说乱世中非雄才大略者不能称雄,如果换个庸人,都不用人打,单就是这种情势变化就足以让其失去斗志乃至全无章法只能束手待毙。
从某种意义上说,杨广在江都的时候,多少就有了点这种苗头。
整日醇酒美人自娱,说白了就是失去勇气,不敢面对山河破碎的局面。
李渊到底是比杨广强出许多,并没有被这种局面吓住。
虽然说手段也不算高明,但是至少知道要努力维持局面,试图扭转。
只不过在徐乐看来,李渊做的远远不够,如果他能及时处置,事情本不至于到现在这个地步。
自己好不容易在中原赢回来的东西,却被李渊都给输了出去。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