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鞍巅峰时期,这种为了凸显技术而忽视画面、叙事的错误,也不可能犯!
“祝您成功吧”
沙丹:“你还是坚持120帧不是电影的未来这种说法吗?”
吕潇然果断点头:“当然,我没那么容易改变,提高帧数只是一种手段,绝对不是一种革新!”
好吧,无法继续下去了
话题赶紧转移到了全球电影市场最近的变化
提到了漫威,也提到了中国电影
吕潇然的观点:电影是造梦的艺术。
观众想体验的是自己不曾有过的人生,而非真实感。
通过构图和光影设计来传递情绪、塑造氛围,才能让观众慢慢沉浸其中。帧率如果过高,那层吸引人的神秘感就消失了。
所以,120帧不会是电影的未来,这玩意与电影的本质相背离了。
120帧最佳使用场景是哪里?
当然是游戏!
这么说吧,比林恩的中场战事或者之后的双子杀手如果不是李鞍拍的,换一个导演,都不用换成中国导演,换成迈克尔贝,绝对会被喷出翔!
就清晰度而言,提高帧数只是所有电影技术的其中之一,特写、光线、后期、高反差,有足够多的技术和影视手段能确保在现有的主流技术下来完成。
提高帧数只是众多手段之一,不是唯一的。
120帧是有益的尝试,值得赞赏。
但从比利林恩来看,其对电影的无论是美学而言还是电影的语言而言,还是技术而言,都没有任何革命性而言,它远远逊色于阿凡达对于电影进程的影响。
革新都算不上,最多算是有益的尝试——革新的定义至少得是丰富了导演表达这个世界的手段!
120帧有丰富吗?
如果为了高帧率而忽视电影的其他要素就是本末倒置了。
这场争辩果断在网上引发了争议
争议的点当然是吕潇然对李鞍的态度,算不上友好
李鞍的名声很好的,他一直以来都很儒雅,而且又有三座奥斯卡。
他的人生堪称传奇:在家闲赋六年,而后三次问鼎奥斯卡
最主要,他在美国发展!
吕潇然懒得打理网上的言论,直接安排团队吧热搜撤了——这本来是两人对电影的不同看法,怎么扯上站队了?
糖糖一边搜网上的报道,一边问:“诶,你能说说为什么讨厌李鞍吗?”
“没有啊,我从来不会敌视任何导演,我只是不喜欢他的态度!”
“什么态度?”
“看不起中国电影!”
“”
“完事了,还得指望中国市场养他!”
“”
“双标玩的贼溜!”
“不跟你说了对了,明天咱们要参加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
吕潇然:“你去呗,我就不去了,我明天要去看看火星救援”
“火星救援后期做完了?”
“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