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把郭子仪程千里以及其他将校都给摆上了台面当做理由,除非有天大的事情断然不会如此。于是,他在盯着对方看了好一会儿之后,见其丝毫没有解释的意思,他顿时无奈地说道:“好吧,你既然守口如瓶,我这就去见了子仪和千里等人,他们总不成你和你一样卖关子。”
等到杜士仪随仆固怀恩来到了常山太守府中大堂,他方才发现,三军之中偏裨以上将校竟是都到了,将这偌大一座正堂挤得满满当当。为首的郭子仪和程千里站在最前头,两个人的面上除却凝重,便是无可奈何。而在主位之下侍立的,则是阿兹勒以及薛嵩和李怀玉。阿兹勒目不斜视,薛嵩和李怀玉就不一样了,目光和他一对上便立刻心虚地别开了眼睛。那一瞬间,他立刻明白了今日此情此景的由来。
到底还是事发了!
心头敞亮的杜士仪不动声色地坐了下来。此前他之所以立刻下禁口令,是因为生怕邺郡之战有问题,也生怕仆固怀恩领骑兵奔袭常山的时候分心旁骛,可现在只剩下幽州等六郡在前,再加上长安那边的消息渐渐传过来,纸包不住火,之前他压制言论之后的爆发也就反弹得格外强烈。但是,隐瞒这样的消息不同于隐瞒其他的消息,对于他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果然,他一落座,郭子仪和程千里没说话,刚刚单身去请他的仆固怀恩也没有说话,下头河东军中却有一个裨将先站了出来:“敢问元帅此前奉诏回长安时,伴陛下驾幸十六王宅时,真的遭到了永王李璘父子的袭杀?”
这直截了当的问题,不是出自安北和朔方军中,却是河东军中将校率先发难,不因为别的,正是因为前河东节度使王忠嗣的遭遇。所以,有人起了个头,河东军中将校立刻一片骚动,一个接一个求证细节,到最后还是程千里实在看不过去转身弹压。而郭子仪感受到了身后朔方军中将领的压力,不得不出声说道:“元帅,军中如今已经谣言四散,如果没有一个劝慰的说法,只怕更加众说纷纭,还请元帅能够为大家解惑。”
“本来,这没有什么好说的。”见底下立刻传来嗡嗡嗡的议论声,杜士仪神色转厉,眼神倏然一扫,见底下立刻鸦雀无声,他这才态度沉静地说,“当时我在邺郡,因军情紧急,我方新败,军心士气无不低迷,严令随从及前锋营不得泄露此事,违命者杀无赦,如今虽已经解常山之围,形势一片大好,可如果可以,我恨不得永不提此事!既然你等今日群聚堂上问我,那当日之情,我也不好再隐瞒了。”
杜士仪没有任何的矫饰,言简意赅将当日情形解说了一遍。当他说完之后,大堂中立刻出现了一片死寂。毕竟,仆固玚虽说从阿史那承庆的随从那里打探到了一些看似栩栩如生的细节,可毕竟经外人口耳相传,不免有些添油加醋,以讹传讹。可从杜士仪这个当事者口中说出来,就少了几分夸张,多了些平实,但其中惊心动魄的地方,却怎是那些犹如传奇似的版本可以比的?
可越是如此,他们越觉得喉咙口发涩,心中噎得慌。那时候叛军尚盘踞河北,拥兵十余万之众,李隆基怎么就敢出此下策,令永王李璘行刺杜士仪,而后更打算把责任一股脑儿全都推到这位永王头上?若不是李璘另有算盘,那如今河北将面对怎样一番乱局?
“好了,李璘父子已经伏诛,如今更是褫夺王号,子孙贬为庶民,此事就到此为止。幽州就在前方,各位但请放下这些杂七杂八的心思,只消去做一件事,戮力同心,平息这场祸害天下苍生的叛乱!”
杜士仪一锤定音地撂下这番话,这才站起身来,先到最前头的三个大将面前,沉声说道:“子仪,千里,怀恩,三军之中,你们带领部将前去宣抚,务必把这些谣言平息下去。就说是我的话,此前这场大乱,人命贱如草,如今既然平乱近在眼前,就该奋勇向前,把这一场兵灾消弭下去,而我定当为有功将士请命,论功行赏!朝廷如何,陛下如何,这些念头且都抛在身后,先把身为军人,保家卫国的分内事做好!”
事到如今,哪怕隐隐察觉到杜士仪并非没有愤懑怨望,郭子仪也好,程千里也好,都觉得劝无可劝,只能默默答应之后,劝了麾下将领离开。
杜士仪平定漠北,可谓灭国之功,可一旦身在险境时,天子漠然,严令不得出兵救援,立下平叛大功之后,天子则动杀心。身为人臣,谁不心寒?更何况,郭子仪救长安也是不得制令私自发兵,程千里更是在将兵的推举下兵谏逐节度,要说他们这样的立场,天子会信赖,那简直是天方夜谭。如果杜士仪真的死了,他们日后被削减兵权,甚至于被杀被赐死,那种结局恐怕是注定的。更何况,李隆基昏聩到如此光景,还恋栈皇位不去,太让人失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