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噢?”李治终于感兴趣了,“是谁?”
长孙湛先吟了一首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听过吗?”
李治一脸茫然:“没有,你写的?”
长孙湛一阵无语:“自然不是,你居然没听过,好吧……”
看来这首《咏鹅》在唐朝时并没有特别流行?也可能,只是一个小孩子吟的诗,并没有被宫里的皇家子弟们听过罢了。
“真的没听过。”李治道。
“这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小孩七岁时写的,现在呢,这个人已经……大概二十岁左右?是来长安参加科举的,我昨天遇见他了。”长孙湛说。
李治眉毛一挑:“这是多有才华的人,才能让国师现在就对他青眼有加?”
长孙湛想了想,除了这首《咏鹅》之外,骆宾王的才华还表现在,在武媚娘称帝之后,他写的讨伐武曌的檄文。
武曌在那个时候对他的评价是,这么有才华的人,为什么不能当自己的宰相呢!可见评价很高,但,骆宾王却是站错了队。
然而那个时候李治都不在了,长孙湛也不能拿这个说事,他只得沉默半晌,道:“直觉,你信么?”
“直觉他今后会成为一位能臣?”李治问。
“差不多吧,有些事情天机不可泄露。总之,我希望你信我。”长孙湛又说。
李治想都没想就点头:“我自然是信国师的,不过,你打算让他做点什么呢?直接任命?国师,你也是从七品小官一步步走上来的,只是你的步子迈得大些,但,我也不能逾越祖制,直接任命他,你明白么?”
“啧,我自然不是这个意思,我只是说,过段时间要做的事情很多,打算给他们派点事情做。”长孙湛说。
“为何不能让朝中大臣做?”李治问。
“朝中年轻人太少了,大部分人老臣都是跟着陛下一路打上来的,他们定然觉得,好不容易稳下了江山,自然要好好在朝中养老,能守,就不会去创新。”长孙湛解释。
“呵,我当然理解。”李治垂下眼喝汤,掩盖住他不悦的情绪。
“所以啊,很多事情,他们不肯做,那就找些年轻人来做。科举还有一段时间,若是有些才子在其中,我们不如早些任用他们。”长孙湛说。
“也好,我赞成。”李治点头。
“而且,若是做不好,以后不任用他们,也没什么坏处。更主要的是,他们身后没有倚仗,为了自己的前途,做事自然会更加努力。”长孙湛又说。
“有道理,不过,你刚才说的是,‘给他们派点事情做’?他们?还有谁?除了骆宾王,你还发现什么才子了吗?”李治又问。
长孙湛想了想:“你觉得狄孝绪如何?”
“狄左丞?”李治想了想,“做事稳妥,只不过年纪大了,有时倒是会出些小错。”
“他算是咱们的人吗?”长孙湛又问。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