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瞒亨同先生讲”,邵友濂沉缓的话音响起来道:“鄙人还记得去年的辰光”。
“邵大人所讲的去年,那不是大清国光绪九年吗”,亨同接着心想道,他讲的是西元一八八三年。
“鄙人记得我皇光绪九年十月初三辰光,江西候补道、徽商胡光墉、胡大人的事体”,一边讲道,一边邵友濂习惯性的抱抱拳,算是对这位昔日同样是官场上头的同僚致意。
“邵大人讲的是阿拉上海人称道的‘胡大财神’”,亨同不听则罢,这么一听,不禁肃然起敬起来了。
要晓得在太平军兴起之后,这位浙江的商人抓着了战争的机遇,着实发了一笔财不讲,之后更是经营生丝、药业啥的,赚的来盆满钵满,一时间独步江浙一带,那名声更是不胫而走。
“鄙人听说就算到了阿拉大清国的龙庭京城里头,这位大财神,也是吃得开的”,亨同露出神往的表情,心里头感叹道。
其实讲是神往,不过讲是羡慕倒更加贴切些。
“鄙人还记得那一天,就是你们洋人计时的十一月二日”,邵友濂看了一眼旁边座位上头的亨同,随后接着讲述道:“胡大人在上海滩上头阜康雪记钱庄宣告停业了”。
讲起来当初座位胡大财神在沪独资经营的钱庄轰然倒闭了,至今邵友濂还是心有余悸,看看他的脸色一脸的黯然就晓得了。
“为啥邵友濂、邵大人要偏偏提起这桩事体?”,亨同听到这里,不禁屁股挪了挪,仿佛那里有根刺似的。
“鄙人还记得就在这一年,阿拉上海滩上头,有大批钱庄跟着胡大人的钱庄倒闭了”,邵友濂这辰光幽幽的叹息道。
“是的”,亨同听到这里,不禁也接了一句道:“邵大人”。
“鄙人还记得清爽”,亨同接着邵友濂的话头说道:“华人经营的了钱庄由年初78家到年终只剩10家,成为一次巨大的金融风潮”。
“鄙人还记得一桩事体”,这辰光邵友濂忽然双目睁开得更大了,“就在今年阿拉上海滩上头还发生了一桩事体”,他讲话的口气忽然变得有些尖利道。
“啥大事?”,亨同紧张的回忆道,讲实话,他原本想要打探啥内幕消息的念头,已经被邵友濂的叙话往事,骇得来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难道邵大人讲的是那一桩事体?”,亨同呓语道,讲实话,那桩事体虽说已经过去一段辰光了,不过至今想起来,他还是心有余悸的。
“啥事体?”,邵友濂自问自答似的接过话头来,随后他接着讲道:“还有啥讲的?”,他幽幽的又接着叹口气道。
“果真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邵友濂接着讲道:“想不到就连洋人开设的银行,也逃不过这一劫哪”,讲到这里,他一声叹息那是免不了的了。
“鄙人也记...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