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有特权的外商本身甚至成了信用的标签,进而以种种形式吸取华界资金,反过来为其所用,大获其利,赚取超额利润。
据鄙人考证,上海本埠从大清国同治九年、西历一八五九年起,上海就有了市场意义的房地产洋行,其时进行房地产经营的洋行,其有怡和、老沙逊、新沙逊、上海地产代理行等等数逾二十家。
其间上海也从此长期经受了西方影响的、市场化的房地产的洗礼,相信这座享有江海通津、东南都会之称的、建城已有七百余年历史的上海,必将受到深远影响。
从以往的记述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在半皇权、半殖民地的上海社会形态下,按照西方市场经济运行的房地产业,从一开始就是洋地皮商的禁地。
而从有据可查的官方记载来看,其早期抵沪进行地产、离不开房产事业的洋商们,其大多从鸦片输入发端,依仗着母国坚船利炮的强力佑护起家的冒险家,他们从事房地产经营,主要依仗上海租界当局赐予的特权。
而令人惊愕的是,某些地皮、房产商还是租界当局的座上宾,甚至进一步进入到了租界管理机构,成为了租界工部局、公董局局董和成员。
可以想见,握有市场监管权的洋地产商们,,他们的财富随着租界的发展而急剧胀,而反过来租界当局的财政收入也渐次依靠房捐和地税收入,份额且不断加码。
写到这里,这位仗义执言的西方记者义愤的投笔而起,只见他的脸庞上头泛起了因为情绪激动而涌上来的红潮。
夜渐渐深了,终于外滩旁边这间房屋里头透出来的灯光终于熄灭了,月牙也疲惫的堕落到了梧桐树的后头去了,抬眼望上去,一颗明亮的启明星升了起来,照耀在了沉沉欲睡的上海滩上。
很快刚刚打了盹儿的外滩有苏醒、准确的讲是被惊醒过来了,“呜、呜、呜”,随着江面上头沉闷的火轮船的汽笛声,宣示着新的一天又来临了。
而在位处外滩旁边的延安东路、广东路之间的英国总会、也就是上海滩名声鹊起的上海总会热闹起来了,这所西方俱乐部已经聚集了不少的商人们了,他们挤在大门口,引颈眺望着,一个个急切的张望起来了。
很快老沙逊洋行进场扫货的消息,透过门缝传来了,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些华、洋二界的商人、投机客们好像砸了锅了似的,“快些往前去,要是落后了,抢不到好位子那就麻烦了”,有人心急火燎的嚷嚷道。
“今朝听说有大人物到场”,其中有个兴奋的声音高声嚷嚷道,听口气是位华人的黄牛党,果然等到他的话音刚落,周围一片喝彩的话音声好像外滩上头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洋楼一般的密集。
而伴随着这个显然是牛头的家伙的叫嚣声,这些黄牛党们一个个推推搡搡,生怕落于人后,其中有些人差点儿跌倒了。(未完待续)